web 3.0

目录·历史
·关于Web 3.0的争论
·将互联网转化为数据库
·向人工智能进化的道路
·语义网络和SOA的实现
·向3D进化
·所建议的一些延伸性定义
·针对Web 2.0的扩展和革新
·带宽
·应用程序的速度
·应用程序开发的草根化,社区协同化





   Web 3.0一词包含多层含义,用来概括互联网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不同的方向和特征,包括将互联网本身转化为一个泛型数据库;跨浏览器、超浏览器的内容投递和请求机制;人工智能技术的运用;语义网;地理映射网;运用3D技术搭建的网站甚至虚拟世界或网络公国等。

历史


Web 3.0是针对Web 2.0提出的,较有名的首次提及是在2006年初Jeffrey Zeldman的博客中一篇批评Web 2.0的文章中。

2006年5月,Tim Berners-Lee曾说[2]:

“ 人们不停地质问Web 3.0到底是什么。我认为当可缩放矢量图形在Web 2.0的基础上大面积使用——所有东西都起波纹、被折叠并且看起来没有棱角——以及一整张语义网涵盖著大量的数据,你就可以访问这难以置信的数据资源。 ”
──Tim Berners-Lee, A 'more revolutionary' Web

2006年11月的Technet峰会上,Yahoo创办人兼首席执行官杨致远作出阐述:

“ 目前对Web 2.0的归档和讨论很多。借助网络级别所能达到的效能,网络的力量已经到达了一个临界点。我们同时也看到最近4年出现了更富级的设备以及更富级的与网络互动的方法,不仅仅体现在游戏机和移动设备这样的硬件,同时也体现在软件层面。你不一定得是计算机科学家才能创作出一个程序。这种现象在Web 2.0里初现端倪,而3.0将更加深化,是一个真正的公共载体……专业,半专业和消费者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创造出一种商业和应用程序的网络效应。 ”
──杨致远


在这个峰会上,Netflix创始人Reed Hastings阐述了定义Web术语的简单公式:

“ Web 1.0是拨号上网,50K平均带宽,Web 2.0是1M平均带宽那Web 3.0就该是10M带宽,全视频的网络,这才感觉像Web 3.0。 ”
──Reed Hastings

2007年8月7日,谷歌首席执行官Eric Schmidt出席首尔数字论坛时被与会者问及Web 3.0的定义, Eric Schmidt首先开玩笑的地说“Web 2.0只是一个行销术语,而你刚才正好发明了Web 3.0这个行销术语。”随后他谈及了自己的具体看法:

“ ……(Web 3.0)创建应用程序的方法将不同。到目前为止Web 2.0一词的出现主要是回应某种叫做“AJAX”的概念……而对Web 3.0我的预测将是拼凑在一起的应用程序,带有一些主要特征:应用程序相对较小、数据处于Cloud中、应用程序可以在任何设备上运行(PC或者移动电话)、应用程序的速度非常快并能进行很多自定义、此外应用程序像病毒一样地扩散(社交网络,电子邮件等)。 ”
──Eric Schmidt


自2006年底以来,Web 3.0一词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也是越来越多争论的焦点,这个现象正持续到2007。

关于Web 3.0的争论


关于如何定义Web 3.0,及其所代表的含义的争论非常激烈,观点也琳琅满目。

将互联网转化为数据库


迈向Web 3.0的第一步是“数据网络”这一概念的体现,结构化数据集以可重复利用、可远程查询的格式公布于网络上,比如XML,RDF和微格式。最近SPARQL的发展为网络上以RDF方式配发的数据库提供了一套标准化的查询语言和应用程序接口。数据网络让数据契合和应用程序互用性更上新台阶,使数据像网页一样容易访问和链接。在数据网络时代,重点主要是如何以RDF的方式提供结构化的数据。全语义网时期会拓宽语义范围,这样结构化,半结构化甚至零散的数据内容(比如传统的网页、文档等)都能以RDF和OWL语义格式的形式普遍存在。[5]

向人工智能进化的道路


Web 3.0也被用来描述一条最终通向人工智能的网络进化的道路,这个人工智能最终能以类似人类的方式思辩网络。一些人对此表示悲观,认为这是不可企及的设想。然而,像IBM和Google这样的大公司已经在使用一些正提供惊人的信息的新技术,例如通过挖取学校音乐网站的数据来预测未来的热门单曲。同时也有人提出是否智能系统将是Web 3.0背后的推动力,抑或智能会以人的形式出现,即某体系的人们(例如del.icio.us这样的协同过滤服务,Flickr和Digg这样人工抽取网络资源)以及他们之间如何互动。[5]

语义网络和SOA的实现


和人工智能的方向有关联,Web 3.0可以是语义网概念的实现和扩充。各学院正在研究开发一种基于描述逻辑和智能代理的推理软件,这样的软件通过运用表述网络上概念和数据之间的关系的规则来进行逻辑推理操作。

Sramana Mitra对语义网成为次世代互联网基本要素的看法不同,并提出了一道封装Web 3.0的公式[7]

Web 3.0也被认为和服务导向结构及语义网的具体体现有关。[8]

向3D进化


另一条可能的道路是Web3D联盟拥护的3D化构想,包括将整个网络转化为一系列3D空间,采用第二人生启发的概念。[9]同时也提供新的方式在3D共享空间连接和协同。[10]

所建议的一些延伸性定义


Nova Spivack建议将Web 3.0的定义延伸至当前各大技术潮流迈向新的成熟阶段的具体体现,包括:

无处不联网,宽带网普及和发展,移动通信设备的互联网介入。
网络计算,“软件就是服务”的商业模型,Web服务互用性,分布式计算,网格计算和效用计算(又“云雾计算”)。
开放技术,开放API和协议,开放数据格式,开源软件平台和开放数据(如创作共享,开放数据许可)。
开放身份,OpenID,开放名声,跨域身份和个人数据。
智能网络,语义网技术比如资源描述框架,网络实体语言,SWRL,SPARQL,语义应用程序平台和基于声明的数据储备。
分布式数据库,万维数据库(“World Wide Database”,由语义网的技术实现)。
智能应用程序,普通语言的处理。[11],机器学习,机器推理,自主代理。[12]

针对Web 2.0的扩展和革新


Web 2.0以AJAX概念为契机,提供了高仿桌面应用程序的网络应用程序,激励用户生成内容和搭建具有向心力的社区,并以高耦合的技术形成轻快有效的商业模型。在此基础上,Web 3.0被认为肩负著发扬2.0的精神,并冲破目前Web 2.0所面临的障碍。因此通过对目前Web 2.0所面临的瓶颈和具体实例进行分析,可以对Web 3.0作一些展望。

带宽


用户所在区域的网络的带宽均值,将直接影响到网站内容的投放和索取,是制约富级互联网应用程序发展的一大瓶颈。


应用程序的速度


虽然许多网站使用异步Javas cript和XML/JSON以及各种UI Widgets来实现仿桌面应用程序的网络应用程序,但这些前台程序的速度都无法与传统桌面程序媲美,为了实现桌面程序界面的一些常见功能(如拖拽、排序、缩放等),必须使用复杂的Javas cript,这样容易造成许多用户的浏览器响应延时甚至假死,进一步降低用户体验。


应用程序开发的草根化,社区协同化


目前网络应用程序的开发门槛仍然较高,并且较为封闭,这样虽然可以满足开发一般的以用户生成内容(“User-generated content”)为主导的应用程序,却制约了用户生成程序(“User-generated application”)的发展空间。在向用户生成程序过度的期间,值得注意的应用程序、技术和概念有:

Mash-up,更人性化的Mash up如Microsoft Popfly项目协同,Basecamp,Bugzilla,Project.net,Google Earth,facebook API   
   

自定义分类:
互联网webweb3.0
 
贡献者:
无限路由
Copyright © 1999-2024 C114 All Rights Reserved | 联系我们 | 沪ICP备12002291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