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新闻

  由于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传统的传播方式和媒体格局发生巨大变化。为了能在数字化时代生存下去,各种媒体开始取长补短,进行融合,走上媒体融合之路,从而产生了“融合新闻”。在这种趋势下,中国新闻媒体也需要向融合新闻进行转型。
  由于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的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之间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媒介融合在全球逐渐形成大潮流,在此背景之下,“融合新闻”应运而生。
  一、 媒介融合与融合新闻
  (一)、媒介融合
  简单的理解,“媒介融合”就是把各种不同的媒介集合在一起。该概念最早是由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的浦尔教授提出的:“媒介融合指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数码电子科技的发展是导致历来泾渭分明的传播形态聚合的原因”。
  “融合媒介”是一个非常广阔的研究领域,西方学者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呈现出多样化的视角,有技术融合角度展开的研究、从媒介所有权融合角度展开的研究、从媒介文化融合角度展开的研究、从媒介组织结构融合角度展开的研究、从新闻采编技能融合角度展开的研究,等等。这些研究可以说铺展到了与媒介相关的所有方面,包括媒介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机制,涉及到媒介经营与新闻传播的各个角落。也正因为此,“融合媒介”这个概念至今也没有一个得到公认的准确定义。
  (二)、融合新闻
  “融合新闻”又称“多样化新闻”,主要指利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新闻传播活动。不同的媒体例如报纸、电台、电视台和网站及手机等,集中在一个信息操作平台上,统一策划、相互协调,取长补短,根据各自媒体和受众特点对信息进行分类加工,发挥各自的传播优势,有针对性地传播给特定受众。融合新闻的理念最早是由芝加哥论坛公司和媒体综合集团两家媒体公司率先进行实践的,这两家媒体为融合新闻的发展探索出不同的发展模式。
  “融合新闻”是从应用新闻学的角度对媒介融合发展的研究,相对于众说纷纭的“融合媒介”,“融合新闻”的实践探索与理论研究脉络更为清晰,成果也比较集中。西方国家目前致力于这项工作的大致有两类人:从事新闻教育的新闻学教授和各类媒体中从事新闻工作的专业人员,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人还同时具有新闻从业经验和新闻教育者身份。如出版了多部融合新闻著作的澳大利亚教授Stephen Quinn就有15年新闻工作经验,在多个国家的报社、通讯社、电视台做过记者、编辑,然后又在美国和澳大利亚的多所新闻学院担任教职,他的最新研究成果是2005年在美国出版的《融合新闻导论》(Convergent Journalism:An Introduction)和《融合新闻:多媒体报道基础》(Convergent Journalism :The Fundamentals of Multimedia Reporting)。由于美国等西方国家从事新闻专业教育的教授大多有新闻从业经历,这一客观条件使“融合新闻”研究能够将新闻实践与学术研究及教学改革紧密结合,同时也使这项研究更加注重对实践的指导意义和可操作性。
  二、 融合新闻的特点
  (一)、新闻业务整合化
  “融合新闻”突破传统媒体间的限制,整合所有的媒介,统一规划,资源共享,建立新的新闻采编流程。其基本流程就是集中力量采集新闻素材,再根据各自受众的接受特点进行加工,制成不同的新闻产品,最后通过不同的传播渠道传播给受众。
  以坦帕新闻中心每天新闻业务工作流程为例:该新闻中心下的各家媒体拥有各自独立的人员、办公区域和运作机制,但同时又设置“多媒体新闻总编辑”来负责策划、组织、协调各媒体的新闻采访活动。首先电视台的总编和各部门的负责人要召开编前会,多媒体新闻总编辑也参加,安排好电视台在这一天的新闻采访活动,并讨论哪些新闻可以与报纸、网站进行融合;然后多媒体新闻总编辑召开报纸编前会,向报纸总编提出当日“融合”新闻的内容,然后进行讨论;报纸总编也会向多媒体总编辑提供他们认为用电视新闻形式报道更为合适的消息。下午多媒体新闻总编辑还会再召开一次报纸与网站的编前会,向网站负责人提供可供融合的新闻。若有重大突发新闻,多媒体新闻总编辑会及时将消息通报给报纸、电视和网站这三家媒体,并制定统一计划,协调其采访活动,力求让三家媒体在采访中将各自的优势发挥到极致,同时又做到互补不足。总之,融合新闻要求媒体将所拥有的媒介整合在一起,依靠统一的规划与协调,提高新闻业务流程的效率与通畅性。
  (二)、新闻载体数字化
  数字技术和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媒体的边界逐渐模糊,传播终端呈现数字化特点,电信服务商和互联网服务商纷纷介入到传播终端的领域中,与传统媒体融合在一起,推出各种数字移动终端来作为新闻内容的载体,进入到人们的信息生活中。所以,媒介融合的结果,就是除了报纸、广播和电视外,电脑、手机、PDA,ipod,电子报、电子杂志等数字载体也能让人们随时随地以不同方式接受到所需要的信息。
  (三)、视觉传达多样化
  融合新闻利用多媒体技术将文字、声音、图片、图像和Flash集于一体,因此在视觉传达上将更加丰富多样、形象生动。以电子报纸为例,它与以前的报纸网站不同,以前的报纸网站只是单纯的把报纸内容移植到网站上。新一代的电子报纸不仅是复制了印刷媒体的内容,还融入了多媒体的功能,令新闻不再是平面而是立体的了。读者可以随意检索信息,链接到相关网页上。对新闻的深层报道和分析,我们可以从文字中去查看;对新闻事件的动态变化,我们可以借助图像进行直观了解;对于深奥难懂的科技新闻等,还可以通过Flash和计算机模拟使其通俗易懂。所以人们可以采取看、听、视等多种方式的接收,使得视觉传达方式更加人性化和便捷化,降低了人们接受新闻的费力程度,将人们从传统的报纸、电视等媒体的限制中解脱出来。例如在国内,“北大方正与《浙江日报》合作,开发新的电子报,当读者的鼠标移动到版面中的某一篇文章时,轻轻点击即可显示原文,甚至还可以点击“朗读”,就能够做到“听”新闻了”。因此,融合新闻借助多媒体技术,使得新闻产品的视觉传达设计的表现手段更加多样,表现范围也得到了更大的扩展。
  三、 融合新闻在中国兴起的必然性
  传媒集团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必然要求 :目前国内媒体热衷于通过合并、收购等组建传媒集团,打造传媒航母,但在做大后往往很难做强。追究原因,是由于传媒集团没有真正提高其核心竞争力所导致的。核心竞争力是一个集团发展的持久动力和内在源泉,而核心竞争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新闻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
  由于信息流通渠道众多,信息采集手段多样,一个媒体与其他媒体所采集的新闻信息基本是一致的。在新闻内容同源情况下,要想胜出,就必须在新闻信息的加工、开发中展现媒体独特的个性。“一个媒介所赖以赢得竞争、赢得对手的主要因素,决不只是靠具有原创性的独家新闻,而是靠独家的、具有原创性的信息加工标准、加工方式、信息处理手段及信息表现方式”。而这种信息加工标准、加工方式、处理手段及表现方式的独家性和原创性就表现为新闻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水平的高低。融合新闻正是通过改变新闻业务流程,使得新闻资源得到更深层次地开发,提高新闻资源利用水平,从而使得核心竞争力得以提高,满足了传媒集团做强的要求。
  具体来看,“新闻资源的开发利用主要指新闻信息的发现、鉴别、转换、整合、展示和增值六个环节”。融合新闻正是通过促使新闻资源开发的各个环节发生变革,从而推动新闻资源的深层次开发。还是以坦帕新闻中心为例:多媒体新闻总编辑每天都要召开3次以上编前会,和电视、报纸、网站三大媒体的总编讨论新闻内容如何加工,哪部分的新闻内容用何种形式传播更适合等等,最后由多媒体总编辑总体规划协调,这样就使有限的资源得以共享,得以合理、充分、多层次、多角度的开发。在采集新闻素材完后,新闻中心可以根据各个媒体的时效性而选择不同的传播方式。通常他们会先在网站上发布关于最新消息的简短信息,再由电视提供比较完整的关于新闻事件现场的电视节目和图像,随后报纸会发表有关事件的深度报道和相关评论,最后再由网站将众多方面的新闻综合起来,并且将与此事有关的信息全部链接在网页上,供人们查阅。这样一个新闻内容就通过不同的媒体,有梯度、有层次地以不同的新闻形式传播出去。媒体之间不必再为同一新闻而互相抢夺,而是有目的、有侧重的选择适合自己传播新闻的某个方面或角度。一个新闻内容在经过不同媒体的加工后,既有所侧重和差异性,又能全面地展现新闻内容。所以,融合新闻凭借其全新整合的工作流程,对新闻资源进行深层次开发,提高新闻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增强传媒集团核心竞争力,真正实现了集团做大做强的目标。
  四、融合新闻给新闻传播业带来的风险
  尽管融合新闻给我国媒体带来全面的变革,但由于自身存在一些问题,在向融合新闻转型的过程中难免出现一些风险。只有正确规避风险,解决好问题,才能实现媒介融合时代下的融合新闻。
  (一)、人才的缺乏,对记者压力大
  根据融合新闻的特点和工作流程,不仅需要能够熟练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报道的记者,更需要能够将各种媒体统一协调、整合策划的编辑。但就现在的情况来看,不仅这样的人才急缺,而且由于媒体对记者的要求更加全面和严格,许多记者在重负之下往往丧失了对新闻工作的热忱,例如有些新闻记者不仅被要求能够在现场用摄像机进行新闻采集,还要求能够对新闻画面进行编辑,甚至还要求在博客上发表新闻,过重的工作往往使记者不堪重负。所以如何培养和保护人才成为制约融合新闻能否飞速发展的瓶颈。
  (二)、新闻传播信息垄断
  媒介融合和融合新闻往往要求成立媒体集团甚至是跨地域传媒集团,所以尽管各媒体新闻传播的方式不尽相同,但由于传媒所有权的垄断集中,难免会造成信息源的垄断,形成一种声音,不利于多样声音的出现和实现民主文明的进步。所以新闻媒体要处理好融合与垄断之间的关系,积极引导公众参与新闻传播,认识到媒体只是为公众服务的,而非要垄断新闻话语权。只有意识到这一点,媒体才会避免新闻信息的垄断。
  五 融合媒介与融合新闻将会给未来的新闻传播业务以及传媒产业带来哪些变化呢?
  (一)满足受众对媒介个性化的需求
  大众传播媒介是一种“点对面”的单向线性的传播方式,网络传播是一种交互式的传播方式,受众在信息的选择上有了更多的主动权,也就是说受众不再是被动的接受媒介“推”来的信息,而是主动地从媒介中“拉”出自己需要的信息。网上搜索技术的不断提高和RSS(新闻聚合)等软件的应用,更加速了传播向个性化的方向发展。
  融合媒介与融合新闻可以根据不同受众对新闻内容和形式的偏好,制成不同类型的产品供他们选择,以满足受众对新闻个性化的需求。如同一新闻事件,可以先用最快的速度和最简洁的语言从互联网或无线短信中发出,以满足那部份生活节奏快而只需了解事实梗概的年轻人和上班族;然后将载有对新闻事件及相关背景详细介绍的报道见诸报端,这也许是时间较为充裕而对事件的经过有浓厚兴趣的中老年读者的最好选择;而制成生动直观的电视节目向观众娓娓道来,可能是家庭妇女和孩子们的所爱。随着电子网络技术的成熟和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我们可以预测,一种超薄型的移动平面显示板将会出现,人们会在一个终端上将文字、声音、图像自由的转换,真正拥有一份尼葛洛庞帝所描绘的《我的日报》。
  (二)实现内容决定形式的优化传播
  从本质上讲,所有的传播媒介都是传播信息的载体或工具,而信息本身才是一切传播活动的主体和灵魂。正是传播媒介对传播信息内容的制约促进了传播科技的发展,而人类传播科技的每一突破性进展,每一新的传播工具的诞生,都意味着对传播信息内容境界的一次突破。融合媒介与融合新闻把我们带进了一个“内容为王”的时代,我们可以更多更方便地根据信息内容传播的需要来选择和决定使用什么样的媒介,内容产品的生产进一步与传播的载体分离,载体的使用将完全服务和服从于内容。这样,它能够使信息在更大范围内得到交换和共享,减少信息在传播过程中的衰减,提高传播的整体效果,从而达到信息优化传播的目的。
  (三)有利于网络媒体集约化经营
  融合媒介与融合新闻不仅促进了网络媒体的整合和传播业务的变革,而且给传统媒体带来了深刻的变化。传媒产业属于文化产业的核心部份,传统上它包括新闻服务业、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业、广播电视电影服务业等等。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介的异军突起,打破了这种传统的行业分类,加速了传媒产业中的不同形态和门类在同一操作平台上的渗透和融合,实现了传媒产业的全面升级。
  传统的传媒企业划地为牢、各自为阵,有着相对独立的经营理念、运作模式和细分市场。融合媒介与融合新闻使各媒介从独立经营转向多媒介联合经营,它可以使传媒企业的人、财、物、讯(息)等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从而降低生产成本,增加效益。既能对已占有的媒介市场起到保护作用,又能不断去开辟新的利润增长点。正因为看到这一点,一些已经拥有若干种类的媒介并期望在未来市场上获取更多利润的美国传媒企业,在本世纪初就开始了对融合媒介与融合新闻的尝试,并对企业从经营理念到业务流程进行了一场全方位的变革,为将来运用新媒介争夺市场打下基础。美国传媒企业的这些变化对中国传媒企业具有启示作用,我国在传媒产业结构和经营模式的调整中要充分地考虑到媒介的融合。随着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媒介之间的技术鸿沟将会进一步打破,传媒产业之间的界线将会越来越模糊,取而代之的将是统一的“数字内容产业”。
  (四)符合媒介生态发展的客观规律
  媒介生态学告诉我们,媒介与自然环境一样存在于一个庞大的环境系统,每一种媒介都经历着一个从诞生、成长、成熟到衰亡的过程。一种新的媒介的诞生并不意味着一种旧的媒介消亡,一种旧的媒介在经过变革后又蜕变出新的媒介。报纸发展经历了500多年的历史,从手抄报纸、印刷报纸到现在的电子报纸、手机报纸,此“报纸”早已非彼“报纸”。媒介的融合是媒介生态发展的必由之路,它不存在着谁取代谁的问题。
  单从媒介的技术形态和物理介质看,人们已经很难划分“第X媒介”了,各种媒介相互渗透、包容、转化和整合,形成了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媒介生态环境。其实,如果最终发展到将过去在不同媒介传播的信息集中到同一终端去反映的时候,我们再来区分谁是报纸、广播、电视、网络,已经没有什么实际意义。
  当今传媒技术发展日新月异,融合新闻将会以怎样的、更好的形态发展还是未知。目前一切媒体的实践与操作还处于探索磨合阶段,还有待于进一步发展,但媒介融合和融合新闻则是现在和未来传媒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这种必然趋势下,中国媒体也必然会向“融合新闻”进行自我转型。
  六 媒体融合时代如何培养新闻人才
  [font face=黑体] 新闻教育机构的教师都需要突破自己的专业局限,需要建立跨媒体、跨学科、跨文化的思维观,在这一前提下,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font]
  [font face=黑体] 新闻院校应引入与主流新闻机构和前沿科技企业携手共建的机制,让更多的新闻教学在仿真的媒体环境中进行,培养学生的实战能力。[/font]
  今天的中国新闻传播业所处的环境正在发生剧变。基于传统新闻传播业的分工结构和运行方式而构建的新闻教育体系,同今天的新闻业一样,正面临变革的诉求。与此同时,中国新闻教育已经进入一个大规模、多元化发展的时期,新闻教学机构的数量迅速扩张,目前中国新闻教学点已经达到660多个,在校学生超过10万人。
  笔者认为,新闻教育的核心任务是培养具有神圣的社会责任感、宽阔的国际视野、深厚的文化修养、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精湛的专业技能的新闻工作者。在新形势下,学科架构、师资队伍、课程体系、教学平台作为构成新闻教育的四大基础元素,仍然是决定新闻教育质量的核心要素。
  目前,新闻传播学科在大学本科阶段设定的专业方向,基本上是在网络数字化信息技术全方位进入新闻传播领域之前设定的。在媒介融合的趋势下,传统的专业知识界限和专业技能界限都将被更大程度地突破。因此,学科的组织架构需要适应媒介融合的趋势,以保证各个专业都具有更强的开放性与兼容性。
  在媒介融合的趋势下,新闻教育机构的教师队伍普遍面临知识重构、能力再造的任务。以往拥有不同专业背景的新闻学科教师,都需要突破自己的专业局限,需要建立跨媒体、跨学科、跨文化的思维观,在这一前提下,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新闻教育事业需要的教师队伍,既需要精通新闻传播专业的知识,也需要拥有跨学科背景知识;既需要了解专业的理论体系,也需要掌握实务工作的方法;既需要了解人类的经典文明知识,也需要洞察前沿学科的发展;既需要深刻理解和把握中国的国情与传统,也需要清晰地了解世界的前沿动态与趋向。
  中国新闻教育在长期历史间形成的课程体系是宝贵的,这些课程体系的核心成分和新闻业的职业使命与职业道德一样,也具有其自身的稳定基因。然而,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目前新闻学科的专业技术课程与快速变化的业界主流技术体系之间存在差距,致使课程的前沿性和实用性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制约。目前新闻学科专业课程体系的一般缺陷表现在:专业课程内容陈旧。由于种种障碍,新闻学的核心课程未能将快速发展的业界实践成果和日益深入的学界探索成果及时充实到课程体系之中。笔者建议,在课程体系的设计上需要考虑通识教育和新闻专业教育两个领域的课程体系建设。
  在网络数字技术环境中,教学平台的建设已经不仅是传统概念中的实验平台和实习平台的建设,而是包括日常教学平台建设在内的多种专业功能、多种使用目标的融合性教学平台的构建。这种多功能、跨媒体、可融合的教学平台是未来新闻教育依托的设施基础。
  笔者认为,应引入与主流新闻机构和前沿科技企业携手共建的机制,通过这样的合作建设,将前沿技术、前沿趋势、高端项目、高端人才引入教学与科研领域,为实验设备的更新、为课程体系的改革、为科研工作的活跃开辟通道。面对媒介融合的趋势,新闻院校应尝试进一步打破课堂教学平台与实验教学平台的界限,让更多的新闻实务课程的日常教学,在仿真的媒体环境中进行,培养学生的实战能力。
  媒体工作的专业实践是培养学生实务工作能力的重要环节。在今天的媒体环境中,新闻专业学生的专业实习受到各种障碍的影响,致使学生专业实习的稳定性、持续性、专业性都受到制约。如何建立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如何把新闻专业实践贯穿于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如何建立对学生专业实践的有效指导机制?如何把课堂教学的原则与专业实践的过程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是目前困扰新闻教育机构的普遍性问题。
  笔者认为,应通过三个途径为学生创造专业实习的条件:一是与主流媒体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将媒体作为学生的实习基地,和媒体联手培养学生的实务工作能力;二是与国家主流电视媒体联合建设专业工作平台,将学生融入可播出的时政性、新闻性电视节目制作的各个环节之中,让学生了解和掌握高端电视新闻节目的制作流程和核心技术;三是着手建设具有媒介融合功能的数字化学生媒体实习平台,让学生全面体验新闻实务工作的完整过程。
  我们的目标是要建成一个“融合性平台”系统。这种融合性体现在两方面。其一是教学、实验、实习的融合;其二是多种媒体技术平台的融合。每一门课程的教学或实践成为大系统中的一个单元,各个单元之间可以实现资源的共享、流程的衔接,从而为培养媒介融合时代的新闻专业人才提供充分的条件。

自定义分类:
诺基亚蓝牙耳机BH-701
 
参考资料:
1.浙江大学 徐晓敏:<<融合新闻:中国新闻传播业的新转型>>
 
贡献者:
通信老不死
Copyright © 1999-2024 C114 All Rights Reserved | 联系我们 | 沪ICP备12002291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