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网络设计

目录·内容提要
·编辑推荐
·目录
·译者序
·前言





    作者:(美)波恩 等著,丁宏毅,王文同 等译
ISBN:10位[7115128626] 13位[9787115128621]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9-1
定价:¥69.00 元

内容提要

    本书内容覆盖当前数据网络设计方面所有的主要方法、技术和服务,其中包括IP及其派生、ATM、帧中继、光网络、SONET、基于数据交换的语音业务、复用技术、X.25、SMDS以及安全性设计。在第二版的基础上,本书增加了最新的光交换和路由、MPLS、DSL、吉比特以太网、DWDM、PoS和无线技术等内容。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将获得对于现有的各项可用的服务的理解,并得到与现实生活实际相关的众多的使用技巧。本书按年代顺序介绍了整个网络设计的发展过程,在一本书中全面地给出了数据网络设计的技术和步骤。
  本书适用于从数据通信初学者到高级网络设计人员、工程师的各个层次的读者。本书也可作为数据通信方面的专业教材和参考书。
编辑推荐

本书最基本的目的是让读者掌握设计数据网的科学理论和技术。它试图为企业、用户、和服务提供商提供一套完整的教材,全面讨论简单和复杂数据网络的设计、构思、构建、实现和管理方面的问题。本书章节是按年代顺序排列的,以使此书能作为实践指导书籍、参考书或教材使用。
目录

引言 1
第1部分 数据通信:商业驱动和网络发展方向
第1章 数据通信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7
1.1 什么是网络设计 7
1.2 背景:数据通信需求的定义 11
1.3 从语音通信网络发展到数据通信网络 12
1.3.1 通信发展简史 12
1.3.2 近代数据通信历史 15
1.4 电话通信网络:现代网络的基础结构 16
1.4.1 美国通信发展历史简介 16
1.4.2 国际网络的基本结构 18
1.4.3 语音传输:一种低速的数据传输方式 18
1.4.4 当前网络结构中的语音和数据传输 19
1.5 数据革命 20
1.5.1 领先于时代潮流的数据通信 21
1.5.2 依靠数据通信的商务活动 23
1.5.3 形成了新的数据通信的格局 23
1.6 个人应用和主要的驱动力量 24
1.6.1 个人应用和商用 24
1.6.2 对带宽的应用需求 25
1.6.3 新的多媒体应用技术 27
1.6.4 加速带宽发展的因素 28
1.6.5 个人电脑计算能力增强 30
1.7 通信技术的发展也是网络发展的驱动力量之一 31
1.7.1 技术发展的S曲线 32
1.7.2 人们接受新技术的情况 32
1.7.3 高性能数字传输技术 33
1.7.4 FR、ATM和IP技术的推动力 34
1.7.5 技术决定了投资的未来 35
1.8 商业架构的变化 35
1.8.1 WAN传输结构革命 36
1.8.2 从集中式网络发展到分布式网络 36
1.8.3 分布式计算和客户机/服务器网络 37
1.8.4 IBM SNA和因特网协议 38
1.8.5 LAN/MAN/WAN互联的需求 38
1.8.6 LAN交换技术的发展 40
1.8.7 发展到分布式路由 40
1.8.8 LAN和WAN的合并:免费带宽 41
1.8.9 IP虚拟专用网络:在Internet中建立Intranet 41
1.8.10 无缝协议和服务网络的目标 41
1.9 20世纪的数据通信网络 42
1.9.1 专网和虚拟专用网(VPN) 42
1.9.2 智能数据网络 46
1.9.3 满足企业需求 46
1.9.4 技术更新的革命 47
1.9.5 普通网络接入和点对点通信 47
1.9.6 与电话网络一样可靠 47
1.9.7 兼容性(协同工作的能力) 48
1.10 本章回顾 48
第2章 了解标准和标准倡导者 49
2.1 参与提出标准的人员 49
2.1.1 投资商 49
2.1.2 用户 50
2.1.3 网络服务供应商 50
2.2 产生标准的过程 50
2.2.1 工作计划(日程) 51
2.2.2 会议和报告 51
2.2.3 草案的提出和讨论 51
2.2.4 投票和通过 51
2.2.5 用户接受情况和协同工作能力 52
2.2.6 商业运营和政府政策 52
2.2.7 标准和标准实践 52
2.2.8 国际电信联盟(ITU) 53
2.2.9 美国国家标准学会(ANSI) 53
2.2.10 ATIS T1标准委员会 54
2.2.11 电信行业解决方案联盟(ATIS,Alliance forTelecommunications Industry Solutions) 55
2.2.12 欧洲电信标准协会(ETSI) 55
2.2.13 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 55
2.2.14 国际标准化组织/国际电工委员会(ISO/IEC) 55
2.2.15 (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Federal Communications Commission) 56
2.2.16 其他国内标准组织 56
2.2.17 其他国际标准组织 56
2.2.18 标准组织之间如何协作 56
2.3 现有的论坛 58
2.3.1 帧中继论坛 58
2.3.2 ATM论坛 59
2.3.3 因特网工程任务组(IETF) 59
2.3.4 MPLS论坛 59
2.4 标准协议 60
2.5 分层的参考模型:开放式系统互连参考模型(OSIRM) 61
2.5.1 应用层 62
2.5.2 表示层 63
2.5.3 会话层 63
2.5.4 传输层 63
2.5.5 网络层 63
2.5.6 数据链路层 64
2.5.7 物理层 64
2.6 计算机标准体系结构 65
2.6.1 IBM的系统网络架构(SNA,System Network Architecture) 66
2.6.2 Novell的IPX(Internet Packet Exchange)协议 66
2.6.3 TCP/I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Internet Protocol)协议 67
2.7 本章回顾 68
第3章 传输技术概述 69
3.1 常用的网络结构 69
3.1.1 点对点 69
3.1.2 公共总线(多点) 70
3.1.3 星形结构 71
3.1.4 环状结构 72
3.1.5 网状结构 73
3.2 网络互联类型和网络服务 74
3.2.1 互联类型:单工、半双工和全双工 75
3.2.2 多支路回路 75
3.2.3 专用线路和本地回路 77
3.3 专用线路与交换网络 77
3.3.1 专用线路网络 78
3.3.2 数据交换网络 79
3.3.3 混合网络 80
3.4 数据传输技术基础 80
3.4.1 异步和同步数据传输 80
3.4.2 同步传输模式和异步传输模式 81
3.5 网络设计中的硬件选择 82
3.5.1 中继器 83
3.5.2 Modem、网路驱动/有限距离Modem(LDM) 83
3.5.3 CSU和DSU 84
3.5.4 集线器和LAN交换机 85
3.5.5 网桥 88
3.5.6 交换机 91
3.5.7 路由器 93
3.5.8 路由器与网桥和交换机的简单比较 96
3.5.9 桥式路由器 98
3.5.10 网关 98
3.5.11 从网桥到路由器,再到集线器 99
3.5.12 专用分组交换机(PBX,Private Branch eXchange) 99
3.6 本章回顾 99
第2部分 物理层技术
第4章 复用和交换技术概述 103
4.1 复用技术 103
4.1.1 复用器的定义 103
4.1.2 复用方法概述 104
4.1.3 复用器的类型 109
4.1.4 复用器的选择 113
4.1.5 复用技术的前景 114
4.2 数字TDM和数字分级系统 114
4.3 交换技术 116
4.4 电路交换方法 121
4.4.1 电路交换的说明 121
4.4.2 交换式n×56kbit/s和n×DS0 123
4.4.3 DXC 124
4.4.4 拨号线路 125
4.5 分组交换技术 126
4.5.1 X.25分组交换与电路交换对照 126
4.5.2 分组交换技术的发展 126
4.5.3 X.25 127
4.5.4 FR 128
4.5.5 快速数据分组 128
4.5.6 ATM 129
4.5.7 IP 129
4.5.8 集成的电路交换/数据分组交换 129
4.6 网络服务的定义 130
4.6.1 CONS 130
4.6.2 CLNS 131
4.7 本章回顾 132
第5章 光网络 133
5.1 光网络的发展历史 133
5.2 SONET/SDH标准 134
5.2.1 SONET/SDH 134
5.2.2 SONET的结构 136
5.2.3 帧的格式 137
5.2.4 SONET硬件 141
5.2.5 SONET网络体系结构 143
5.2.6 优缺点 144
5.3 密集波分复用技术(DWDM) 145
5.3.1 DWDM硬件 146
5.3.2 DWDM网络结构 147
5.3.3 DWDM的优缺点 148
5.4 性能和设计注意事项 148
5.5 本章回顾 149
第6章 物理层协议和网络接入技术 150
6.1 物理层协议和接口 150
6.1.1 物理介质 150
6.1.2 RS-232-C、EIA-232-E、EIA-449和ITU-T V.24/V.28接口标准 151
6.1.3 ITU-T X.21和X.21bis接口 152
6.1.4 T1/E1和D4/ESF的成帧和格式 152
6.1.5 AMI和B8ZS线路编码 153
6.1.6 HSSI 153
6.1.7 HIPPI 153
6.1.8 企业级系统连接(ESCON)体系结构 154
6.1.9 光纤连接(FICON)体系结构 155
6.1.10 光纤信道标准(FCS) 155
6.1.11 IEEE 802物理接口 157
6.2 接入网络 161
6.2.1 普通用户或住宅可以选择的方式 162
6.2.2 企业或大型商业事务所可以选择的网络接入方式 162
6.3 铜介质网络接入技术 163
6.3.1 UTP 163
6.3.2 拨号上网或传统的模拟调制解调器 164
6.3.3 ISDN 165
6.3.4 DSL 170
6.4 有线网络接入技术 175
6.4.1 同轴电缆 176
6.4.2 双向有线电缆如何工作 176
6.4.3 与有线网络接入方式有关的设备 177
6.4.4 电缆调制解调器标准 177
6.5 光纤接入技术 178
6.6 空中接入技术 179
6.6.1 移动无线 179
6.6.2 固定无线 181
6.6.3 卫星 181
6.7 本章回顾 183
第3部分 协议与接口:第二层
第7章 局域网(LAN)环境下的通用协议与接口 187
7.1 背景知识:数据链路层的概念 187
7.2 数据链路层协议 188
7.2.1 BCS(二进制同步控制)协议 188
7.2.2 DDCMP(数字数据通信报文)协议 188
7.2.3 SDLC(同步数据链路控制)协议 189
7.2.4 HDLC(高级数据链路控制)协议 190
7.2.5 链路接入规程(LAP,Link Access Procedure)协议 192
7.2.6 点对点协议(PPP,Point-to-Point Protocol)以及串行线路接口协议(SLIP,Serial Line Interface Protocol) 193
7.3 逻辑链路控制(LLC)和介质访问控制(MAC)子层的协议 193
7.3.1 逻辑链路控制(LLC)子层 194
7.3.2 MAC(介质访问控制)子层 195
7.4 以太网、令牌环、令牌总线以及光纤分布式数据接口 197
7.4.1 802.3 CSMA/CD(带有冲突检测的载波侦听多址以太网) 197
7.4.2 802.4令牌总线 198
7.4.3 802.5令牌环 199
7.4.4 光纤分布式数据接口(FDDI) 200
7.4.5 FDDI-II 205
7.4.6 100Mbit/s以太网:100BaseT和100VG-AnyLAN 206
7.4.7 吉比特(1 000Mbit/s)以太网 206
7.5 桥接协议 207
7.5.1 IEEE 802.1生成树协议(STP,Spanning Tree Protocol) 208
7.5.2 IBM的源路由协议(SRP,Source Routing Protocol) 208
7.5.3 源路由透明(SRT,Source Route Transparent)桥接 209
7.5.4 源路由扩展 209
7.6 局域网环境中的交换技术 209
7.6.1 以太网和令牌环局域网交换 210
7.6.2 在什么场合下使用局域网交换机 210
7.6.3 局域网交换操作 211
7.6.4 VLAN(虚拟局域网)和局域网模拟 212
7.7 本章回顾 213
第8章 帧中继 214
8.1 背景 214
8.2 帧中继规范 216
8.2.1 帧格式 217
8.2.2 用户-网络接口(UNI) 221
8.2.3 网络-网络接口(NNI) 225
8.3 帧中继的设计 226
8.3.1 接入 227
8.3.2 帧中继端口 227
8.3.3 虚电路 228
8.3.4 多协议标签交换(MPLS)帧 229
8.3.5 帧中继拆装设备(FRAD) 230
8.3.6 容错设计和故障恢复选项 231
8.3.7 集成接入 233
8.3.8 价格 234
8.4 VoFR 234
8.5 性能和设计时的考虑 235
8.5.1 拥塞控制体系 236
8.5.2 增强的网络特性 239
8.6 帧中继的优缺点 240
8.7 本章回顾 242
第9章 公共的广域网协议:ATM 243
9.1 市场规模和增长 243
9.2 背景:ATM的定义 244
9.3 ATM的不同方面 245
9.3.1 ATM作为一种体系结构和技术 245
9.3.2 ATM作为一种接口和协议 245
9.3.3 ATM作为经济的、综合的接入 245
9.3.4 ATM作为一种广域网传输服务 245
9.4 ATM协议运作:ATM信元和传输 246
9.4.1 ATM信元 246
9.4.2 信元分割举例 247
9.4.3 ATM信元大小 248
9.5 ATM网络基础 249
9.5.1 传输路径、虚路径和虚通道模拟 249
9.5.2 传输路径(TP)、虚路径(VP)和虚通道(VC) 251
9.5.3 虚路径连接(VPC)和虚通道连接(VCC) 252
9.6 操作的理论 253
9.6.1 一个简单的ATM的例子 253
9.6.2 一个ATM交换的例子 253
9.7 B-ISDN协议参考模型 255
9.8 平面层的原理:概述 255
9.9 物理层 257
9.9.1 物理介质依赖(PMD)子层 257
9.9.2 传输(TC)集中子层 258
9.9.3 TC映射的举例 258
9.9.4 TC头差错校验(HEC)功能 260
9.9.5 TC信元速率退耦 260
9.10 ATM层:协议模型 261
9.11 ATM层与信元的定义 262
9.11.1 ATM的UNI和NNI的定义 263
9.11.2 ATM UNI信元结构详述 263
9.11.3 ATM NNI信元结构详述 264
9.11.4 ATM信元头部字段定义 264
9.11.5 使用VPI/VCI进行中继和复用 265
9.11.6 PT字段的含义 265
9.11.7 CLP字段的含义 265
9.12 流量描述符和参数 266
9.13 流量和拥塞控制的定义 266
9.14 AAL协议模型 267
9.14.1 AAL协议结构定义 267
9.14.2 AAL服务属性分类 267
9.14.3 AAL定义 268
9.15 业务流量约定和QoS 268
9.15.1 参考模型 269
9.15.2 QoS参数 270
9.15.3 QoS等级 271
9.15.4 CBR 272
9.15.5 rt-VBR 272
9.15.6 nrt-VBR 272
9.15.7 ABR 272
9.15.8 UBR尽力而为服务 273
9.16 用户平面综述 273
9.17 控制平面AAL 273
9.17.1 控制平面综述 273
9.17.2 控制平面寻址和路由的定义 274
9.17.3 ATM层VPI/VCI等级的寻址 274
9.17.4 ATM控制平面(SVC)寻址 275
9.17.5 基本路由需求和属性 275
9.17.6 一种简单的ATM层VCC路由设计 276
9.17.7 控制平面协议模型 276
9.18 管理平面 277
9.19 ATM公共服务 278
9.19.1 公共的ATM网络结构 278
9.19.2 ATM服务套件 279
9.19.3 ATM服务组成 279
9.19.4 公共ATM服务和提供商 279
9.20 ATM的展望 280
9.21 本章回顾 280

译者序

现代社会中,信息技术领域瞬息万变,信息量大得惊人。随着全球经济的日趋一体化,国民经济信息化将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而国民经济信息化最主要的基础设施和发展标志,就是随着计算机网络化应用发展起来的数据通信业务。当前,世界各国对于数据通信网络设计的研究方兴未艾。我国电信部门及相关的科研机构也正在着手开发具有诸多新特征的新一代网络。按照设想,新一代的数据网络将把语音、数据和视频业务综合在一个网络平台上,网络运营商可以方便灵活地为用户提供各种层次的服务。本书的作者Darren Spohn,Tina Brown和Scott Grau都是业内的资深人士,他们同时分别是知名企业的总裁或高级主管..
前言

尊敬的读者,我是一名数据网络设计者。我并不是凭空白封为专家,也不是幻想自己有一天会成为这一领域真正的博学者,而是因为这些年我在数据网络设计方面所做出的具有创造性的工作。当我跨进大学校门时,不是怀着崇敬的心情,而是怀着无比狂热的求知欲望。我身上没有华丽的衣裳,头上没有辉煌的皇冠,没有权威,没有办公室;我没有研究基金会的资助和酬金的支撑(这还不是全部的真实情况……),但我还是将自己的所有精力都投入到了数据网络设计的研究之中,并且郑重地称自己为网络设计者,因为我一直都非常执着和勤奋地在这条道路上求索。虽然在这本书第一版与大家见面之前,有个别人研究过这方面问题,但我相..


   

自定义分类:
书籍图书读书
 
贡献者:
风元素
Copyright © 1999-2024 C114 All Rights Reserved | 联系我们 | 沪ICP备12002291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