泄露电缆

目录·主要分类
·技术原理
·主要特点
·衰耗指标
·安装流程



泄漏电缆通常又简称为泄漏感应电缆,是一种室外周界入侵探测系统,主要适用于银行、金库、高级住宅、监狱、仓库、博物馆、电站(包括核电站)、军事机关及设施、基地、油田、文物保护和其它需要室外周边防护的报警场所,也可作为室内各种防护报警使用。系统中涉及到的核心装置是一种电缆地表浅埋式入侵探测器,不仅适用地表安装,也适用在墙体平行安装方式,完全适用在野外地形较为复杂的地方(如高低不平的山区及周界转角等),通过对活动金属物体或人以及动物探测报警,达到有效安全防范的目的。

在敷设的两个泄漏电缆之间形成了一个看不见的柱形电磁场防护区域,当人体和金属体在这个区域移动时,就引起了电磁场扰动而被探测器检测到,产生报警信号。对于非金属体或非人体,比如树枝等,由于对电磁场的干扰极弱,虽然在该防护区域移动,却不能引起电磁场的扰动,因此不会报警。通过对探测器灵敏度的调整,可以将小动物,如小狗、小猫等在防护区域移动的干扰滤掉,达到有效防护的目的。
主要分类

放射型:电缆外导体预先等间隔开口,开口的间隔约等于1/2个工作频率波长,而且信号辐射的方向与电缆轴心垂直,使得耦合损耗在某一频段内保持稳定,适用于800-2200MHz频段。

耦合型:在低损耗的电缆的介质与外导体上连串相同的开口或开槽,在GSM和DCS频段性能良好,专门用于室内覆盖系统。
(1)耦合损耗是信号由电缆离开到外部空间的接受天线之间的损耗,一般是以2米与电缆间的距离损耗为准,以上指标为50%覆盖概率测得的耦合损耗。

(2)耦合型泄漏电缆一般有两类,一类耦合损耗小而线路损耗较大,另一类耦合损耗大而线路损耗小,可根据不同情况选取。
技术原理

基站与移动站之间的通讯,通常是依靠无线电传送。通讯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要求基站与移动站之间随时随地能接通,然而在某些特殊的建筑环境下。例如(隧道)中,移动通信用的电磁波传播效果不佳。隧道中利用天线传输通常也很困难,所以关于泄漏电缆的研究也应运而生。

泄漏同轴电缆(Leaky Coaxial Cable)通常又简称为泄漏电缆或漏泄电缆,其结构与普通的同轴电缆基本一致,由内导体、绝缘介质和开有周期性槽孔的外导体三部分组成。电磁波在泄漏电缆中纵向传输的同时通过槽孔向外界辐射电磁波;外界的电磁场也可通过槽孔感应到泄漏电缆内部并传送到接收端。可以说,泄漏同轴电缆兼有传输线和收、发天线的功能。

泄漏电缆的频段覆盖在450MHz~2GHz以上,适应现有的各种无线通信体制,应用场合包括无线传播受限的地铁、铁路隧道和公路隧道等,在国外,泄漏电缆也用于室内覆盖。
主要特点

(1)立体式防范区域覆盖范围界线明显,可做到无死角防范。

(2)简便的安装方式适合复杂地形安装,可环绕任意形状的境界区域,泄漏感应线缆部 分可以埋在地下或装入墙内。

(3)具备防宠物误报功能可以将小动物、如小狗、小猫等在防区移动的干扰滤掉,杜绝了漏报,误报等现象。

(4)完美的适应性不受环境温度、湿度、风雨烟尘、树木晃动等变化影响。

(5)细致宽泛的灵敏度调节功能四档灵敏度连续可调,报警门限可依据环境变化任意设置。

(6)合理的人性化结构设计外壳采用德国先进的防水技术、内部模块集成化设计 [2] 。
衰耗指标

(1)传输损耗:类似于普通的同轴射频电缆的传输损耗,即信号沿电缆横向随距离的增大而逐渐衰减的程度,单位为dB/100m或dB/km。

(2)耦合损耗:信号通过电缆的外导体槽口辐射,沿电缆纵向传播时衰减的程度(沿电缆纵向,垂直距离电缆2m处的信号衰减值,一般以95%的概率下信号衰减的幅度作为链路预算时的计算依据),单位为dB。
安装流程

(1)两根电缆不应互相交叉和靠近安装、多余的电缆应剪掉;(包括非泄漏电缆);

(2)两根电缆一定要平行铺设,铺设间距在1-3米,最佳间距是1.5米;

(3)电缆安置尝试依据介质决定,一般情况下泥土地埋深10-20厘米,水泥地埋深3-7厘米;

(4)两根电缆平行铺设时的平面落差不小于135度;

(5)两套电缆在安装时应保证相邻两套泄漏电缆首尾间有3米左右的重叠区,并且使两套电缆间在重叠区保持有0.3米左右的间隔。同时相邻两套的泄漏电缆的主机的工作频率应错开;

(6)主机安装在室外时需在主机外加防水保护箱;

(7)电源线与信号线不能和泄漏电缆并行靠近安装,信号线距泄漏电缆的距离应大于30厘米,220V电源线距泄漏电缆的距离应在1米以外;

(8)连接主机与泄漏电缆的非泄漏电缆的标准长度为10米,两根非泄漏电缆应分别穿管保护,可以是PVC管,也可以是钢管。两根非泄漏间的距离在10公分以上;

(9)两根泄漏电缆应装入32MM的PVC管内再埋入地下,不可穿入钢管内;

(10)泄漏电缆埋设位置应距离人行道2米以上,距离公路4米以上;

(11)泄漏电缆如埋在墙体的一侧,需距离墙体1米。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
 
贡献者:
norain
Copyright © 1999-2024 C114 All Rights Reserved | 联系我们 | 沪ICP备12002291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