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电族

目录·生活与众不同 可能失去朋友
·有意抗拒科技 感觉自得其乐
·出门不带手机 留住更多自由
·新闻链接
·“拒电”将成时尚?





   当号称“第四媒体”的网络、“第五媒体”的手机迅速改变大众生活时,美国大都市中却出现这样一群人:受过良好教育,生活富足,却拒绝使用手机、网络等现代通讯工具。他们被称为“拒电族”。



生活与众不同 可能失去朋友



居住在美国旧金山的私人厨师布拉迪已经记不清朋友们这些年硬塞给她多少台台式机和笔记本电脑。



他们似乎无法接受她是这样一个人:住在网络发达的城市,却坚决不让电脑进入自己的生活。



美国俄亥俄州律师马什伯恩也更青睐传统的工作、生活方式。找地方时,他看地图而非上网搜索;从不收发电子邮件,实在躲不过,也会让妻子或助手将邮件打印出来。



人们称布拉迪和马什伯恩这样的人为“拒电族”。当越来越多人折服于网络、手机的魅力时,这些人却对高科技通讯手段说“不”。



当然,“拒电族”各有不同。有人拒绝使用手机,有人回避电子邮件,有人从不上网,有人干脆不用电脑,更有甚者,以上几样统统不碰。



为了这种与众不同,“拒电族”可能要付出高昂的社交代价。



当布拉迪对别人说她没有电子邮箱时,对方经常“像看怪物似的”看着她。“一个朋友喝多了以后,不停抱怨我傲慢,说我这个不用电脑的人有多无趣。在他眼里,我就像个白痴,一个怪异的野蛮人。”她回忆说。



当布拉迪把这次“酒后吐真言”的郁闷事告诉其他朋友时,他们对她表示同情,同时劝她不要太苛刻。他们觉得那个人说的也并非全无道理,不用电脑的确没什么值得自豪。



事实上,在现代社会中,从不上网的人可能丧失感受诸多流行文化的机会。没有手机、电子邮箱或网络即时联络工具,更可能令你错失许多和外界联系的机会。



这也是大多数“拒电族”发现自己不可能百分之百“拒电”的原因。布拉迪也承认,虽然自己不上网,但有时会请室友或8岁的侄女为她上网查信息。不久前的一天晚上,她甚至用室友的笔记本电脑观赏了3个多小时网络视频节目。



有意抗拒科技 感觉自得其乐



“‘拒电族’不用高科技产品,并非出于经济、年龄或教育因素,而是因为他们有意识抗拒某些东西。”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教授罗森在著作《“拒电族”压力》中说,“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放弃所有高科技产品,而是只用他们觉得必须得用的东西。”



53岁的作家摩尔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住在英格兰北安普敦,在没有网络、手机、电视的生活中自得其乐,电脑对他来说只是打字机。



摩尔了解有关博客、搜索引擎、社交网站等信息,甚至知道有人以他的名义在网上建了个人主页。他也明白手机能带来诸多便利,知道网络电视有数百个频道供人选择,而他听的电台却只有几家,“可我不觉得自己失去了什么”。



与大多数人遇到问题先上网搜索不同,摩尔选择从书中找答案。他也从不会像其他人那样边走边打手机。“外出时不用接电话,是多么美好的事啊!”他说。



布拉迪也觉得自己不用电脑挺好,“我确实不需要它”。对于不能通过电子邮件与朋友联络,她说:“如果他们关心我在哪儿,尽可以给我打电话,或者寄信——带邮票的那种,不必非通过网络。”



出门不带手机 留住更多自由



“人们的生活正被无边无际的信息淹没,信息就像看不见的液体,无孔不入地渗入生活的每个角落,而我正尽力控制它渗入的流量。”摩尔这样解释自己为何成为“拒电族”。



但这种生活方式有时让“拒电族”的家人比较烦恼,美国加利福尼亚州41岁的音乐人凯文就常常发愁怎么和弟弟杰弗里联系。38岁的杰弗里是底特律的一名心理学者,他有电脑,半年前才耐不住亲友多年“威逼利诱”而注册了电子邮箱,至今仍每隔数周才上网看一次邮件。



对此,杰弗里解释说:“我并不抵触电子邮件,只是觉得它没什么用。我喜欢与人面对面交流,喜欢听他们说话的音调和笑声,而电子邮件不能带来这些。”杰弗里有手机,不过别人很难联系到他,除非他主动打来。



这让一刻都离不开即时通讯工具的凯文大伤脑筋,但他不得不承认,弟弟似乎更自由,“他出门可以不带手机,我可做不到”。凯文拥有能自动接收电子邮件的智能“黑莓”手机,“我总是时不时查看它,但真有这个必要吗?我从没遇到什么急事”。



布拉迪的室友霍金斯供职于一家网络公司,他说,自己从未考虑帮布拉迪改变生活方式,反而很羡慕她。“我喜欢技术,乐于成为时代先锋,体验新鲜事物,但面对如此大的信息量,另一个‘我’有时会跳出来大喊:‘老天,把我拉出来吧!’对网络、手机这些东西,我真是又爱又恨。”



谈到别人劝布拉迪改变,霍金斯笑言:“他们好像在排着队帮布拉迪了解世界,她却明确表示不愿深陷其中。在这个年代,与他人密切联系非常简单,但你可以选择与众不同的生活,只做自己想做的事。”吴铮



新闻链接



青少年依赖网络



美国皮尤研究中心指出,“拒电族”具体人数目前尚不可知,但确属“稀有动物”。目前,美国18岁到64岁的人中81%是网民,78%为手机用户。



青少年对网络的依赖尤为明显。据皮尤研究中心一项调查显示,93%的12岁到17岁美国青少年使用互联网,他们大多拥有自己的社交网络平台,12岁到17岁年龄段的这个比例为55%,15岁到17岁年龄段的这个比例为64%。他们中不少人在美国流行的校园网络社区Facebook上设立个人档案和页面,通过留言、评论日志等多种方式相互交流,找到和自己志趣相合的人。



“拒电”将成时尚?



生活在硅谷的萨福预测说:“当人们不想与外界过多联系时,‘拒电族’的行为将成为时尚,那时将有人视‘不联络’为生活信条。”哈里森集团副总裁泰勒认为:“现代人没法与外界割断联系,只要你受雇于人、有人依靠你,或是有孩子在外闯荡,割断联系就不可能。”



手机、互联网等新媒介究竟带来什么?泰勒说:“它们使人际沟通更方便,同时也缩小了个人空间。一些人过于依赖它们,对多数人来说,过多联系会成为负担。”


凯文深味这种心理负担。他拥有能主动接收电子邮件的智能“黑莓”手机,“我总是时不时查看它,但真有这个必要吗?”

  

布拉迪的室友马克。霍金斯也有同感。现年42岁的霍金斯供职于一家网络公司,每天他都要不停与人联系。他说,自己从未考虑帮布拉迪改变生活方式,反而很羡慕她。“我喜欢技术,乐于成为时代先锋,体验新鲜事物,但面对如此大的信息量,另一个‘我’有时会跳出来大喊,‘老天,把我拉出来吧!’对网络、手机这些东西,我真是又爱又恨。”

  

在这个年代,与他人密切联系非常简单,但你不必非要怎样。你可以选择与众不同的生活方式,做自己想做的事。



   

自定义分类:
文化名词时尚团体人群
 
贡献者:
ilhr007
Copyright © 1999-2024 C114 All Rights Reserved | 联系我们 | 沪ICP备12002291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