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意识

目录·称谓
·起源
·特征
·效用
·专利意识刻入“聪明纤维”
·中国农产企业专利意识淡泊
·通信业欠缺专利意识
·中药专利意识至关地重要
·信息产业专利意识仍需加强
·我国科技界专利意识在增强
·三个“盲点故事”警醒专利意识
·上海企业“专利”意识在增强



称谓
  即是指发明人或设计人对自己发明或设计的产品依法申请登记,请求国家授予《专利证书》,以取得专利独占权,保护自己劳动成果的法律意识。
起源
  专利源于英文patent一词.最初是指由国王亲自签署的带有御玺印鉴的独占专利证书.
特征
  垄断和公开构成专利的两个最基本特征.所谓垄断就是法律授予技术发明人在一定时期内享有独占使用的权利.所谓公开,是指发明人作为对法律授予独占使用权的回报,必须将自己的技术公之于世.让世人有机会充分直销专利技术,(1)为了让他人在使用这一技术时尊重权利人,(2)为了帮助后人超越这一技术,避免重复的技术开发.
效用
   1、直接的经济效益。当你拥有一项具有市场价值的专利时,你可以依靠专利,独享市场,从而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这也是专利最直接的好处。
   2、防止市场被独家占有。有很多情况,你是一个弱小的公司,你不可能占有巨大的市场,也无法通过其他的力量来控制市场。同时,你还面对着大公司的围追堵截,怎么办?通过专利,打破大公司对市场的垄断,从而获得发展机会。
  3、间接的经济利益。专利是对一个公司技术力量的评价,当若干公司一同参与一个项目的竞争时,招标方通过什么来判断谁的技术力量更强,更适合呢?除非他是这方面真正的专家,否则,他只能通过专利的数量来判断,这时,专利成为一个重要的评价指标。
  4、个人能力的体现。当你需要提职、找工作的时候,专利就成为你个人能力的重要评价。也许你的专利并没有获得实施,也未能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但通过你拥有专利这一事实,你获得了提职、找到了工作,那么这其中的收益也可以说得益于专利。
专利意识刻入“聪明纤维”
  沿着一根普通的涤纶纤维外壁刻出若干根细槽,织就的内衣便成了“聪明纤维”:利用人体和外界温差,体表湿气会自动从细槽中排出,同时,螺旋形的槽能阻断冷空气倒灌——谈起这样的“聪明纤维”,上海龙头股份总经理黄均祥兴致勃勃,而同样能引起他兴致的话题是关于织在“聪明纤维”之中的专利意识:“也许竞争对手为了圆形截面的槽申请了专利,那么我们就可以刻三角形。”
  圆槽和三角形槽的故事,是专利战略中“借力发展”的一个典型案例。用专利保护自己是一个方面,而如何利用他人的专利信息,实现自身的跨越式发展,同时不触碰法律红线,对不少企业来说,更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和挑战。
  市知识产权服务中心主任李耀庭向记者表示,按照法律,所有的专利都必须公开技术细节,这种制度安排本身就表明,专利不但具有阻碍模仿的特征,同时也鼓励借鉴已有技术,促进社会整体创新:“他人的专利不能只被看作是绳索,同时也是一种驱动力。”
  正因为如此,聪明地利用专利文献,不仅能规避专利法律纠纷,而且可以为企业的技术研发提供借鉴和思路,同时,了解对手的技术动态,为获取竞争优势打下基础。
  作为不折不扣的传统行业,龙头股份的专利意识非常强。2004年的申请量达到260多件,过去累计申请量超过1200件。黄均祥表示,长期以来,传统纺织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企业自主研发能力不高。进入WTO以来,国内市场的流行期与国际市场越来越同步,一味引进、模仿,根本无法掌握市场主动权,而且隐患重重。
  “纺织产业已经成为了一个技术与时尚结合的产业,创新节奏非常快。”黄均祥表示,这要求纺织行业从纤维原材料研发、织造、整染等都加大创新力度,不断开发出新的“聪明纤维”和“聪明设备”,这时,专利意识就显得尤为突出。
  由龙头股份和上海市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共同组建的全国第一家企业专利情报中心,就是双方共建的一个专利情报平台,它将借助双方在专利和纺织行业的知识和人才,从浩如烟海的专利数据库中精挑细选出纺织专业文献,并据此提出咨询意见,供研发和市场管理者决策。
  除了纺织行业,下一步,市知识产权服务中心还将同更多产业共建类似的专利情报中心,建立更精更深的专业专利数据和咨询系统。
中国农产企业专利意识淡泊
  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化学发明审查部农业化学审查处处长杨明2006年12月16日说,目前中国农资领域专利申请人的结构分布很不合理,个人占专利申请者总数的一半左右,而企业专利申请率远低于国际水平。
  杨明在当日开幕的“2006中国农资发展论坛”上说,尽管中国专利法已实施20多年,国内农资企业专利意识依然淡薄。
  目前中国农药生产企业达3100多家,但农药发明专利申请量最多的企业也不足20件;网上有名录的肥料企业约有6000家,而专利申请量年均仅为35件左右。
  据国家知识产权局统计,从1985年专利法实施到2006年10月底,中国与农药相关的专利申请公开量为12880件。在6752件国内申请的专利中,个人申请占45%,大学和科研院所占37%,企业只占18%。
  在肥料领域,从专利法实施到2006年11月,专利申请总量为3860件。在3526件国内申请的专利中,个人申请1765件,大学和科研院所申请1039件,企业仅申请722件。
  杨明认为,农资企业专利意识淡薄,主要是因为长期行政化的管理手段使农资企业市场竞争意识还不够强,企业家对专利在竞争中发挥的作用尚未充分理解。此外,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科研成果鉴定办法使科技人员市场意识不强,专利制度的专业性、技术性、法律性太强等因素,也导致企业专利拥有量较少。
  目前,中国农药产量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化肥产量保持在世界第一位。根据入世承诺,中国农药市场已全面对外开放,2006年12月11日起化肥市场也全面对外开放。
通信业欠缺专利意识
  在由国家知识产权局主持的“通信技术知识产权实务研修班”上,国家知识产权局通信发明审查部副部长吴凯向《通信产业报》记者透露,截止2006年9月,通信领域专利的申请量排名依次是网络技术、图像通信、电话通信、移动通信、传输。这深刻反映出当前网络融合与新数字媒体兴起的大趋势。
  国内专利申请数量占据前列的公司大部分都与通信技术相关。有专家表示,越来越多的通信新技术已掌控在中国人自己的手里,电信企业正在向着“自主创新”的目标迈进,领先优势也进一步得到彰显。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国家已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而作为自主创新的核心,知识产权保护更得到了企业的充分认识。
  华为研发人员比重保持在40%左右,并且每年把不低于销售收入的10%用于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以华为的3G产品为例,在核心技术的突破上,目前累计的研发投入已经超过50亿元。正是华为在研发上人力财力的巨大投入,才换来了其参与市场竞争所必须的知识产权能力。
  “越来越多的通信企业对知识产权保护给予重视,知识产权水平已成为企业的实力象征。”吴凯说。
   专利管理模式仍存缺陷
  但是,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工作,仅有观念上的重视是不够的。
  吴凯认为,国际化的大企业一般都设有专门的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并与技术管理、经营管理等部门一起构成企业的核心管理层。“重视研发和完善管理是保护知识产权的两个基本战略。”
  也有专家表示,我国运营商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还有所欠缺,他们尚未设立专门的知识产权部门,其知识产权管理体系也正在建立过程中。例如中国移动的大部分专利是通过其研究院来申请和管理的,研究院的项目经理在测试研发新产品的同时,还肩负着一定的“专利申请量指标”,另外还要尽量将申请的专利内容写到相应的国际标准中去。
   建立产业联盟
  事实上,在通信企业具备了研发实力和专利管理能力之后,建立产业联盟就成为保护知识产权最“省力”的方式。“没有哪个企业能统治整个市场,不管是大企业还是中小企业,建立行业内部或企业间专利战略联盟,是运作知识产权的重要方式。”吴凯表示。
  国际上已有不少以产业联盟的方式来保护知识产权的成功实例。比如国际DVD产业联盟的所有成员在内部建立了知识产权的联盟,以联盟的名义去申请专利,以联盟的名义来维护知识产权,这样还可以在申请专利时隐藏公司的名称,避免恶性竞争。
  “信息产业的发展受知识产权制度的影响远高于其他产业,信息产业中不断涌现的新技术、新业务带来诸多知识产权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知识产权制度不断发展。”吴凯强调。
中药专利意识至关地重要
  中华民族中医药史从“黄帝内经”到“本草纲目”绵延上千年。目前,中医药业在“回归自然”浪潮中获得发展机遇的同时,也日益受到国外企业的严峻挑战,知识产权意识淡漠已成为中医药产业发展的瓶颈之一。
   近水楼台不得月
  江苏地道的中药材薄荷,目前已有8项专利落在美国人手里。据统计,薄荷的中国专利共申报有16件,国内申报有8件,外国申报为8件。尽管在专利数量上中外平分秋色,但外国公司的技术专利主要用于口香糖等高利润市场,其中美国箭牌糖类公司独揽4项专利。而我国的专利只是薄荷藕、薄荷茶水等,市场空间极为有限。素有“薄荷之乡”之称的江苏里下河地区,至今却没有1件有关薄荷专利申报。
  据了解,遭受薄荷同样命运的还有银杏等我国传统中药材。目前中国专利共申报68件,外国人申报有4件,但其仅有的4项专利却几乎涵盖了银杏的全部提取工艺流程。
  从中成药市场来看,国际市场上中药销售额每年约有160亿美元,其中日本的“洋中药”所占份额达80%%,韩国的占10%%,中国在国际市场中的份额只有5%%左右。国外所用中药原材料有70%%-80%%从中国进口,目前我国出口中药多以原料药材廉价出卖,成药比例不足30%%。我国中药专利在国外申请只有近千项,而外国在我国申请高达1万多项,且这些专利占我国医药领域高新技术的80%%以上。
  随着人们对西药副作用的认识不断加深,中药开始受到全世界的关注,但由于我国知识产权制度起步较晚,中药知识产权流失严重。
  尽管国家于1993年颁布了中药品种保护条例,但中药品种保护条例主要出于政策性考虑,这种保护主要着眼中药品种,而不是中药的有效成分;主要保护生产者,通过控制中药生产来控制中药的流通,对销售者的保护比较弱;给予中药权利人的主要是制造的专有权,而销售权、使用权等权利则比较弱。
  这种保护方式在计划经济的条件下相对有效,但在市场经济充分发展、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的控制减弱的条件下,相对有效性可能会受到影响。另外,这种行政保护仅在国内适用,很难与国际上的通用做法接轨,中药如何能走向世界,取得世界上通用的专利保护还有很远的路要走。
   中药专利在外国难寻保护
  据统计,目前我国已有900多种中草药项目被外国公司在海外申请了专利。发达国家的许多公司利用其先进的技术肆无忌惮地仿制我国中药,造成我国大量中药的无形资产流失,中药的知识产权在发达国家难以获得有效保护。
  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专利制度采用先申请制,因此,中医药产品在进入国际市场前,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及时向进入国提出专利保护申请,或通过PCT获得该国的保护,才能在真正意义上保护中医药产品的国际市场利益。
  中药作为特殊商品,消费者无法靠自己的能力辨别质量的优劣,同一产品最有效的区别方式就在于使用不同的商标。另外,中药老字号有悠久的历史,在海内外享有一定的声誉,也是中药企业宝贵的无形资产。因此,中医药产品应以国际标准为目标,塑造中医药驰名品牌,敢于和国际上的名牌较量,推动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
  在我国中药行业上千年发展史中,“家系独传”、“传子不传女”的保密措施是业内进行自我保护的传统手段,这种方式是非常行之有效的保护措施,但有一定的局限性。随着分析测试技术的发展,天然药物越来越接近化学药物的质量可控性,使中药现代化迈上了坚实的台阶。但中药及天然药物的易仿制性,使得中药产品的知识产权保护难以实施,专家建议,应允许中药企业以保密处方为由,提出省略处方论证程序,把工作重点转移到新药的临床疗效评价上,鼓励中药企业的新药创新研究,避免低水平重复。
信息产业专利意识仍需加强
  《2007年信息技术领域专利态势分析报告》数据显示,信息技术领域是目前我国技术创新最活跃、专利积累较快的领域,企业专利意识普遍有所提升,但仍存在很多不足。
  2007年8月27日,第九届信息技术领域专利态势发布会暨第三届信息产业知识产权与技术标准高峰论坛在上海召开,信息产业部副部长娄勤俭、上海市信息化委员会主任傅文彪、上海市知识产权局局长陈志兴等参加了会议,信息产业部科学技术司发布了《2007年信息技术领域专利态势分析报告》,报告显示我国信息技术领域专利意识普遍有所提升,但还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
   信息产业部的五大推力
  自1999年起,信息产业部即面向全行业进行年度专利态势信息跟踪与发布,为的是让企业及时了解信息技术领域的知识产权发展现状。娄勤俭副部长在参加本次高峰论坛时明确表示,信息产业部未来仍将继续加强知识产权体系建设,从五方面入手,帮助我国企业适应WTO规则下的新型竞争。
  首先,要加快制订信息产业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纲要,并与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相衔接,研究提出相对应的知识产权保障措施,构筑良好的信息产业知识产权发展环境。
  作为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的配套政策之一,我国信息产业拥有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重点产品目录已经发布,国家将对列入目录的技术和产品予以重点支持。根据目录中技术、产品的知识产权状况,制订知识产权方面的配套管理措施,积极推动相关部门制订相应的扶持政策,鼓励与保障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
  其次,继续强化企业的主体地位,提高企业对知识产权创造、管理和运用的水平。尽管部分大企业已经在知识产权管理运用的实践中,掌握了管理知识产权的基本技能,但大多数中小企业的知识产权意识和管理知识产权的能力还比较薄弱,在遇到问题时非常被动。信息产业部及各级主管部门,将进一步加强信息技术领域知识产权的发布、跟踪和分析,通过各种手段提高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和管理水平,做好信息产业重大发明的评选,鼓励企业积极开展技术创新和申请专利,对企业申请国际专利予以响应支持,并对在知识产权方面大力投资的企业和个人予以奖励。
  再次,积极支持自主研发成果申请国内、国际专利,并以自主知识产权技术推动标准的制订,以标准推动产业发展,使技术的创新、知识产权以及标准与产业形成良好的互动,结合重点领域的技术创新,引导企业积极参与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的制订。
  娄勤俭副部长特别强调标准的协调性与公平性。“成为标准的技术必须具有足够的含金量和竞争力。标准是协调性的产物,是大家共同协调、共同遵守的规范,企业不能一味追求自身技术成为标准。”
  四次,鼓励行业协会等组织充分发挥作用,积极搭建信息产业知识产权公用平台,建立知识产权信息交流沟通机制,建设信息技术专利数据库;鼓励和支持企业在技术研发等过程中使用专利信息;依托公共平台为企业提供知识产权的培训,包括企业知识产权的管理与运用、许可与并购、争端应对等全方位的知识产权知识。
  五次,建立知识产权预警机制和国际事务协调机制,跟踪重点知识产权及重点知识产权产品的状况,定期进行知识产权态势分析,为有关部门和企业提供预警信息;在实施科研或产业化专项前,进行知识产权评估和规划,建立符合WTO规则的知识产权防御体系;有重点地加强国际合作交流,与国外有关机构建立联系,增加国内外相关知识产权管理部门之间的合作;通过完善相关法律机制,规范并遏制知识产权的滥用行为,提高我国在知识产权国际争端中的应对和处理能力。
   企业越来越重视“专利经营”
  不可否认的是,与过去相比,我国企业在国际知识产权纠纷中的处理能力已经有了很大提高,部分企业能够通过自己拥有的知识产权在市场上取得很大的进步,在专利的占有、纠纷和处置上,主动依靠自身专利进行交换共享。
  2007年6月,珠海炬力公司有效应对了美国Sigmatel公司的诉讼,通过双方的协商达成了和解,并签定了知识产权的交换授权协议;8月13日,方正集团下属方正电子正式对美国暴雪公司提起诉讼,原因是其在《魔兽世界》中随意使用了方正的产品,但并未付费,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已正式受理此案。
  除了要充分利用自主专利为杠杆进行交换共享以外,“专利池”模式也在此次论坛中一再被提及,无论是闪联、AVS联盟还是其他国内行业协会、企业,都认为“专利池”模式是解决目前国内企业遇到知识产权问题的主要方案之一。据悉,目前在国际标准化进程中走得较快的闪联IGRS与AVS采用的都是“专利池”模式。
  另一方面,我国还在积极制定一些具有产业优势的标准,中文文档标准正是一例。据悉, “标文通”(UOF)中文文档标准已于近日成为国家标准并将于9月1日实施。目前,在文档格式标准领域,UOF、ODF和微软的OOXML三足鼎立,已成为国际标准的ODF正在和中国的UOF标准酝酿融合以完善国际标准。此外,信息产业部立项的文档库标准UOML也已经得到国际产业界的认可。
   知识产权运用能力尚待提高
  目前,对知识产权运用与管理能力不足,依旧是中国企业在知识产权问题中的短板,为数不少的企业由于不懂得充分利用WTO规则,而在国际竞争中受损。
  据娄勤俭副部长介绍,某国内大型企业与跨国公司签定了技术使用协议,每生产一台设备需要支付若干元技术使用费,协议中写明产品采用该技术时要支付技术使用费。而该企业在生产中并没有使用该技术,但也因为对知识产权规则不了解而付出了不应该付出的代价。
  在数字电视机顶盒领域,我国企业也存在对知识产权规则不了解、不懂得充分利用知识产权规则维护自身利益的问题。在中国市场,一台机顶盒的价格甚至降到30美元以下,而仅MPEG-2专利费就达到每台2.5美元。“在国内市场过度竞争的情况下,国内企业是否应该联合起来向MPEG权利人还价?”天柏宽带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吕品提出这样的观点。
  吕品认为,在面临知识产权竞争时,企业不一定要将目光集中在核心技术专利上,可以转而采取开发外围应用层专利进行包围的策略。以编解码芯片为例,即使国内企业研发出自主知识产权芯片,按照每台机顶盒1美元的价格收取专利费,即使生产1亿台机顶盒,所获取的专利费扣除各种成本之后,也并不值得去大力投入。相反地,如果把目光放在用于权限管理的条件接收、用于应用开发的中间件,以及用于收费结算的用户管理及运营支撑系统等应用层技术专利上,其价值空间就能够得以极大地体现。
  “国内企业在进行专利研发之前,首先应该确定的是专利的价值。相当多的时候,应用层专利所产生的收益要大于底层专利。”吕品说。
  “对于中国企业来说,选择合适的时机购买专利是不错的选择。”中国惠普有限公司知识产权事务经理程磊表示,“甚至这样付出的费用比面临专利纠纷时所付出的还要少。”由于维护知识产权的费用并不少,跨国企业一般都会控制自身持有专利的总量并不断优化专利布局。惠普就把自身的专利总量一直控制在4万个左右,由于每年新增的专利数量约为3000个,为了控制数量,优化专利布局,惠普需要不断地将旧有的但自身并不需要的专利打包出售。
  中兴通讯知识产权总监王海波认为,全球背景是一个开放创新的环境,企业要在该领域竞争,必须先解决“内忧”,然后才考虑“外患”问题。在走向全球市场的知识产权竞争中,对自身产品的知识产权分析非常重要,首先要解决的是控制风险,增强企业自身的抵御能力;其次才是考虑知识产权的经营问题,把知识产权当成公司的核心资产去经营。
我国科技界专利意识在增强
  长期以来,因缺乏专利保护意识,我国许多科研成果流失,给国家和集体带来巨大损失。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我国科研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科技界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正逐步加强。
  科研机构纷纷推出鼓励研究人员申请专利的政策,有效激发了科技人员的创造性,提高了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2001年出台的《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知识产权管理办法》中可以看到,该《办法》有18条内容详细规定了各种科研成果的内容和最后流向。其中明确界定了所需保护的知识产权的种类,如专利和技术秘密,主要包括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计、新物质等。《办法》规定,“科研、开发工作完成后,任务承担人员必须将全部研究报告、实验报告、数据手稿、图纸、声像、软件载体等原始技术资料,完整、准确、及时地整理后交所业务办归档”,并表示,“申请专利应该在该技术公知公用之前提出,即该技术未以文字形式(如发表文章)及未以其它任何形式(如展销、鉴定等)向公众披露时,就要提出申请。”
  在完善相关制度建设同时,科技人员在对外谈论自己的研究课题时,也开始谨慎小心,甚至对有应用价值的科研工作能做到“秘而不宣”。中科院物理所一研究人员长期从事锂离子电池研究,这类研究成果国际市场竞争激烈。他对日本、美国该领域科研进展及其产品性能了如指掌,当他的课题组取得新突破时,外界,包括研究所其他人均对详情无从知晓。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说:“我必须在相关领域权威刊物先发表论文,并取得国际专利后才能告诉你。”3个月后,他如愿以偿,其公司的产品目前主要用于出口。
  海洋波浪发电技术是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所的一个课题,其中一项难题长期未解决,一次偶然机会,研究人员发现如借鉴另一领域的一项技术,难题便可迎刃而解,海洋波浪发电很快可以得到有效利用。但这项技术就像牛顿的苹果落地理论一样简单,如“一层窗户纸一点就破”。
三个“盲点故事”警醒专利意识
  三个听起来让人有些叹息的故事,虽然当事医院感觉“很冤”,但在法律面前却无能为力。在上海卫生系统知识产权工作会议上,市知识产权局局长陈志兴用本市的三个案例提醒医院:“专利盲点”必须补上。
  第一件“冤枉”属于某“三甲”医院。上世纪九十年代,该院低价向西部某药厂转让了一个配方。医院由于专利意识缺乏,该配方并未申请专利,于是,药厂顺水推舟自行申请专利并获授权。此后,医院把该配方转让给浙江一家药厂。西部那家药厂于是把浙江同行告上法庭,并要求医院承担连带责任。最终,法院判决医院赔偿100万元。
  第二件“冤枉”发生在最近。某医院自行研发出一项成果,不料却接到一家英国企业的通知,称该成果侵权。医院查询后才发现,对方果然早就申请了专利。于是四处搜寻证据,提出“专利无效”申请。2个月前,国家知识产权局一锤定音:英国企业的专利有效。
  第三个故事就发生在本周。某医院一位老教授潜心研究20多年的专利成果,最近,却突然得知失效:原来,他连续多年没有缴专利费。老教授大呼“冤枉”,当初明明是委托一家中介机构负责缴费的啊!后来才发现,该机构早就关门。虽然几经努力,但几天前,老教授还是获悉,一切无可挽回,多年心血成了人人都能免费使用的公共技术。
  三个故事,三声叹息,三个警醒。陈志兴表示,这几个案例中,当事人即使是侵权,都不是故意为之,大都是在无意中犯错。不过,“无意”并不能改变结果。市卫生局副局长蔡威列举了一个数据:在同样的科研经费投入下,本市卫生系统产生的专利量只有高校的1/3。
  在会上发言的两家卫生系统单位也公开了自己的情况——其中一家,5年发表论文1400多篇,却只形成19项发明专利;另一家5年来新列的科研项目310多项,累计申请专利也只有59项。这表明,医院知识产权潜力非常大。
  这次会议,是本市卫生系统举行的首个知识产权会议。记者获悉,本市将大力提高卫生系统知识产权创造、管理、保护和运用能力,把知识产权工作作为各单位的“重要职责”,并将在政策上予以“重点倾斜”。
  市一医院眼科主任张皙的发言反映了医生的心声。她的一项发明专利,大大提高了治疗质量,经济效益却很有限。张皙说,造福患者才是她最看重的,申请专利主要是为了阻止假冒伪劣产品充斥临床。
  这种“非功利”的想法,既是医院存在专利盲点的根源之一,也应该成为消灭盲点的动力。
上海企业“专利”意识在增强
  利用自主专利,成功突破国外企业专利的包围;利用自主专利,创建出具有国际声誉的品牌;利用自主专利,濒临倒闭的企业起死回生……记者获悉,越来越多的上海企业正自觉拿起“专利”这一竞争“利器”,并实实在在尝到了甜头。
  由于国外电梯企业在中国申请了大量专利,对国内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构成了限制。如何突破这种被包围的态势?上海三菱电梯公司在自主开发HOPE系列产品时,就避开日本三菱在中国申请大量专利的限制,经过2年多攻关,新产品顺利通过了鉴定,并获得了自主知识产权。自主知识产权的确立,使企业在竞争中抢占了技术制高点,突破了国外产品的垄断,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2002年,该公司使用自主知识产权产品销售收入达到6.76亿元,利润1.01亿元。
  而上海振华港机公司则通过自主知识产权创建出国际声誉的名牌。1992年以前,国内外起重机市场完全由日本、德国一些老牌企业所统治。在这一背景中诞生的振华港机,却用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实现了突围。公司成立以来,共申请了17项专利。从1998年开始,已经连续5年居世界同行之首,世界市场占有率达到40%以上。
  在这些企业抢占行业巅峰的同时,更多企业通过专利实现了自身的发展,濒临倒闭的企业起死回生,创业企业实现了腾飞。
  业内人士分析说,上海企业“专利”意识的增强,不仅使自身获得了快速发展,也对增强上海城市综合竞争力做出了积极贡献。

自定义分类:
法律专利意识
 
贡献者:
出口转内销
Copyright © 1999-2024 C114 All Rights Reserved | 联系我们 | 沪ICP备12002291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