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媒体

目录·基本功能
·主要特征
·主要危害



第四媒体,是指网络在报纸、广播、电视多种传统大众传播媒体之后出现的一种新的大众传播媒体。即基于互联网传输平台,以电脑、电视机以及移动电话等为终端,以文字、声音、图像等形式传播新闻、信息的新传播媒介。中国科协主席周光召引用联合国秘书长安南1998年5月在联合国新闻委员会年会上的一段讲话:“在加强传统的文字和声像传播手段的同时,利用最先进的第四媒体——互联网,以加强新闻传播工作从此,第四媒体的说法在中国流传开来。
基本功能

一般认为,作为大众媒介,其主要的功能为监视环境,决策参与,文化传承和教育以及提供娱乐。

数字化是前提:数字化的本质是转换,在技术上可以理解为输入。在互联网上,无论是图像还是声音,都要转换为“0”和“1”这两个数字信号。这使得信息第一次不仅在内容上,而且在形式上获得了同一性。其革命意义不仅在于便于复制和传送,更重要的是方便不同形式的信息之间的相互转换。

网络化是基础:网络化的本质是表达,在技术上就是传输。互联网除了能传送文本、图片文件外,已能顺畅地传送音频文件,使得广播在网上直播毫无障碍。此外,还有传播速度快、范围广;传播、接收、储存、检索便捷;传播模式小众化;信息容量不受限制等等优势。

中国自1994年全功能接入互联网起,网络媒体逐步从摸索阶段进入到一个理性平稳发展的新阶段,展现出空前活力。充分发挥网络媒体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积极作用已引起党和政府的高度关注。2006年,中共十六届六次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使各类新兴媒体成为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阵地”。

监视环境功能

即及时向社会成员提供社会内部和外部环境的重要事件和最新变化。一旦上了因特网,报纸不再受到版面的和截稿时间的限制,突发事件发生时可以在第一时间发布信息。与此同时,因特网向公众提供了更为广泛的信息源,国际组织、政府机构和社会团体可以设立自己的网站发布自己的信息。

决策参与

在传统的大众传播环境中,公众的知情权和告诉权是通过大众传媒来实现的。正如比尔盖茨所说:“传媒上的每一次进步,都对人民和政府之间的对话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传统媒介固然可以反映民意,但是公众的直接反馈却不及时或者很少,因特网作为自由的信息平台,公众意见能够得到迅速、及时和充分的反馈。

文化传承和教育

比尔盖茨认为,由于有了信息网络,每一个社会成员包括孩子都可得到比今天任何人拥有的更多的信息,从而激发求知欲和想象力,网络时代给人们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带来了极大的变化,是孔夫子两千多年前提出的“有教无类”得到实现。

娱乐功能

随着宽带和流媒体技术的发展,传统大众传媒所能提供的各种娱乐形式都可以通过网络获得。对于许多网民来说,网络甚至成了他们主要的娱乐工具,他们通过MP3下载欣赏音乐,通过网络在线阅读文学作品,通过流媒体观看动漫、电视剧甚至好莱坞大片。此外其独特的交互功能给网民带来了全新的娱乐形式——网络游戏。
主要特征

首先,网上信息极其丰富,世界有多大,网络就有多大;世界有多少信息,网络就有多少信息。

第二,网络表现形式丰富多样,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具有的高速度、数字化、宽屏化,多媒体化和智能化将得到进一步发挥。

第三,跨越时空界限,迅速及时,无国界。

第四,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可以自由交互,接受者可以即时与信息的传播者对话,共同完成传播活动。

第五,网路提供个性化服务,也就是尼葛洛庞帝所说的“我的日报”、“我的电视”。
主要危害

因特网在给我们带来无限传播空间的同时也无可避免的滋长了噪音,且其在数量和危害上程度远远超过了其他传播方式。信息创始人香农从工程技术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信息传播的“噪音(狭义)概念”,即由于技术故障和不完善所造成的制码器和解码器之间出现的,解码的障碍。如今交流理论和信息理论术语“噪音”分为:(1)技术噪音,如电视上受干扰而出现的雪花点;(2)语义噪音,指由于文化或社会(请务必参考社会一词定义)差异而带来的制码和解码的差别,从而导致信息不能得到准确解读。

将网络媒体称为“第四媒体”,是为了强调它同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介一样,是能够及时、广泛传递新闻信息的第四大新闻媒介。从广义上说,“第四媒体”通常就是指互联网,不过,互联网并非仅有传播信息的媒体功能,它还具有数字化、多媒体、实时性和交互性传递新闻信息的独特优势。因此,从狭义上说,“第四媒体”是指基于互联网这个传输平台来传播新闻和信息的网络。“第四媒体”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传统媒体的数字化,如人民日报的电子版,二是由于网络提供的便利条件而诞生的“新型媒体”,如新浪网、网易网、搜狐网。

自定义分类:
互联网信息传播媒体形式传播媒体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
 
贡献者:
norain
Copyright © 1999-2024 C114 All Rights Reserved | 联系我们 | 沪ICP备12002291号-4